logo




注册地址/挂靠地址出租·工位/办公室出租·工商/税务/银行核查拍照·异常解除
服务单位 联华众创空间



微信扫码
咨询洽谈 · 预约考察
高效便捷

电话 010-61256989
手机 17319287279(微信同号)
注册地址/挂靠地址出租 3500~5000元/年
工位出租 600~1000元/月
办公室/会议室/洽谈室…出租 40~80元/小时
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 500元起
银行下户/税务报道/经营地址/异常解除 面议


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12年修订简本)

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12年修订简本)

  目 录

  1 总则

  1.1突发地质灾害特点和现状

  1.2指导思想

  1.3编制目的

  1.4编制依据

  1.5适用范围

  1.6工作原则

  1.7突发地质灾害等级

  1.8预案体系

  2 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指挥职责划分

  2.2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

  2.3办事机构及其职责

  2.4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及其职责

  2.5专家顾问组

  3 监测与预警

  3.1预防行动

  3.2监测预警体系

  3.3监测预警

  3.4预警级别

  3.5预警信息发布和解除

  3.6预警级别变更

  3.7预警响应

  4 应急处置与救援

  4.1信息报送

  4.2先期处置

  4.3指挥协调

  4.4应急处置

  4.5信息发布

  4.6响应升级

  4.7响应结束

  5 恢复与重建

  5.1隐患排查

  5.2重建规划

  5.3灾后选址

  5.4抚恤和补助

  5.5生产自救

  5.6社会救助

  5.7补偿措施

  5.8善后重建

  5.9总结和评估

  6 应急保障

  6.1指挥系统技术保障

  6.2应急资源与装备保障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7 宣教、培训和应急演练

  7.1宣传教育

  7.2培训

  7.3应急演练

  8 附则

  8.1名词术语

  8.2预案管理

  8.3奖励

  8.4责任追究

  1 总则

  1.1 突发地质灾害特点和现状

  1.1.1 突发地质灾害特点

  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突发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其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种。具有以下特点:

  (1)调查识别难度大。北京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具有灾种多、群发性、高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点。随着生态环境的建设,山区植被覆盖度增加,地质灾害隐患体的隐蔽性增大。另外,某些灾害隐患隐伏在地表以下,有些人类工程活动隐藏着灾害风险,因此,突发地质灾害调查识别的难度大。

  (2)监测预警难度大。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取决于地质、地貌、气象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复杂因素,目前还不能做到全面、准确、有效的监测和临发预报。

  (3)快速反应难度大。目前缺少灾害隐患的实时监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又复杂多变,其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难以提前预知,灾害一旦发生,灾情信息的获取时间和到达出险地区的路途都比较长,快速反应难度大。

  (4)应急处置难度大。绝大多数地质灾害隐患点距市和区县政府所在地较远,而且,一旦发生灾害,道路往往同时遭到破坏,给市、区县的抢险救援队伍、设备和物资及时到达现场增加了难度。地质灾害险情出现后,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高危性,也增加了工程处置难度。

  (5)旅游交通威胁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山区险村险户的搬迁,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住人口数量将逐步减少,但是在山区度假的人数和交通运输的车辆正逐步增加。加强乡镇、村庄,尤其是旅游景点及度假村的防灾抢险能力建设是有效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关键。

  (6)社会政治影响大。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标志,目前正向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目标迈进。首都无小事,因地质灾害引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将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因此,制定本预案,对于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构建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具有重大意义。

  1.1.2 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现状

  由于本市突发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条件较为复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以及上千年的人类经济活动,造成本市大部分山区存在着突发地质灾害隐患。截止2012年5月31日,全市发现并编录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943处,其中崩塌隐患点626处,不稳定斜坡隐患点55处,地面塌陷隐患点25处,滑坡隐患点4处,泥石流隐患点233处。涉及66个乡镇、268个行政村、344条道路、109个景点、23个度假村、20个矿山及6个中小学,威胁户数及人数分别达到5128户和15872人。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约为1798.62Km2,约占全市面积的11%,主要分布在延庆县东部、怀柔区中部、密云县西北部、门头沟区南部、房山区北部和中部,在昌平区西南部以及平谷区北部少量分布;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约为3119.07Km2,约占全市面积的19%,主要分布在延庆县西北部和南部、怀柔区西北部、密云县东部、平谷区北部、昌平区北部、门头沟区西部和中部、房山区西部和北部,在海淀区、石景山区以及丰台区有少量分布;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约为3254.78Km2,约占全市面积的19.8%,主要分布在延庆县刘斌堡、怀柔区东北部和南部、门头沟区北部,在密云县、平谷区以及房山区有零散分布;地质灾害非易发区面积约为8237.53Km2,约占全市面积的50.2%,主要分布在延庆县县城-永宁、怀柔区东南部、密云县西南部和中部、平谷区中部和南部、昌平区中部和东南部、房山区东部和南部以及平原区。

  1.2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巩固北京奥运、60周年国庆成功经验,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的需要出发,以构建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机制为根本,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将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首都社会和谐稳定。

  1.3 编制目的

  为了提高防灾减灾应急能力,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和处理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突发地质灾害灾情得到有效控制,险情得到及时排除,有序抢险救灾,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预案。

  1.4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通知》、《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10年修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2001-2015年)》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制定本预案。

  1.5 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突发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作用造成的有关灾害。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在北京地区发生、应由本市预防和处置的突发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

  1.6 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密切合作,指导区县政府落实各项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处置措施。

  1.7 突发地质灾害等级

  突发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级别。

  1.7.1 特别重大地质灾害(Ⅰ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

  (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1000人以上或可能造成1亿元以上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险情;

  (2)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1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灾情。

  1.7.2 重大地质灾害(Ⅱ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

  (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可能造成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险情;

  (2)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灾情。

  1.7.3 较大地质灾害(Ⅲ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

  (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可能造成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险情;

  (2)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灾情。

  1.7.4 一般地质灾害(Ⅳ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

  (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100人以下,或可能造成5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险情;

  (2)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灾情。

  1.8 预案体系

  本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由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应急预案组成。本预案贯彻国家应急预案精神,并作为市级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依据,指导区县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2 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 指挥职责划分

  防汛期间(每年6月1日至9月15日),由暴雨造成的突发地质灾害,由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依据《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协调指挥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非汛期或在防汛期间,由其它因素造成的突发地质灾害,由市国土局牵头,相关部门组成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市的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2 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

  2.2.1 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

  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负责领导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的全面工作。副组长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武警北京市总队副总队长、市水务局局长担任。市国土局局长协助组长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对工作,负责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办公室的领导工作。

  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协调驻京部队参加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武警北京市总队副总队长协助组长做好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的抢险救灾、营救群众、转移物资等工作。

  市水务局局长协助组长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对工作。

  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职责:

  (1)研究、制定本市应对突发地质灾害政策措施,提出指导意见;

  (2)分析、总结本市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对工作,部署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3)负责专业应急队伍的组织和协调;

  (4)协调和调动各成员单位实施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相关工作;

  (5)负责组织指导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6)承办市应急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2.2.2 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

  一旦发生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协调小组转为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国土局局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武警北京市总队副总队长、市水务局局长担任。

  临时应急指挥部的职责:

  (1)负责指挥本市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地质灾害的具体应对工作;

  (2)指导、检查区县开展较大和一般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对工作。

  2.2.3 现场指挥部

  根据需要,由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及属地区县政府成立现场指挥部,协调和调动成员单位开展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现场指挥部总指挥由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或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领导同志担任。现场指挥部由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治组、调查评估组、专家咨询组和新闻发布组组成,依据各成员单位职责或按照现场指挥部指示开展工作。

  (1)综合协调组。由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办公室或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包括市相关部门、事发地区县政府等。负责组织协调各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汇总、上报突发事件信息,提供后勤保障,实施安全警戒、维护现场秩序、疏导周边交通等工作。

  (2)医疗救治组。由市卫生局牵头,包括市药监局、相关医疗机构等。负责提出救治措施,建立救治绿色通道,开展医疗救治,协调紧缺药品、医疗设备的供给等工作。

  (3)调查评估组。由市国土局牵头,包括市地勘局、市气象局和有关单位。负责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现场调查与监测,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及时收集地质灾害情况,并向相关领导机构报告。

  (4)专家咨询组。由市国土局牵头组建并负责联系。专家从应急专家组中选取,应包括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处置办法、灾害损失和恢复方案等提出相关建议。

  (5)新闻发布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包括市应急办、市政府外办和市外宣办等。负责制定新闻发布方案,指定新闻发言人,组织汇总信息,制定新闻口径,适时向媒体发布。

  如事件涉及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应成立涉外组或港澳台组,由市政府外办(港澳办)、市台办负责协调处理突发地质灾害事件中涉及外籍人员、港澳台人员的应急工作;会同市委宣传部做好境外驻京媒体对突发地质灾害事件报道的应对工作。

  2.3 办事机构及其职责

  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市国土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

  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1)负责组织落实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的决定;

  (2)负责组织制定、修订本预案,指导有关部门及区县制定(修订)相关应急预案;

  (3)负责组织发布和解除地质灾害蓝色与黄色预警信息,向市应急办提出发布橙色与红色预警信息的建议;

  (4)负责起草本市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

  (5)负责指导检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6)负责组织突发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工作;

  (7)负责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及维护工作,为市领导和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提供信息、通信、预案、咨询和指挥场所;

  (8)负责收集和汇总险情、灾情,及时向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及市应急办报告;

  (9)负责组织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及应急资源的管理工作;

  (10)负责组织建立和完善突发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11)负责专家顾问组的联系工作;

  (12)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做好新闻报道的相关工作;

  (13)承担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2.4 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及其职责

  (1)市委宣传部:按照本市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相关应急预案有关规定,负责组织指导市属新闻单位对较大以上突发地质灾害的宣传报道工作,组织协调较大以上突发地质灾害及处置情况的新闻发布工作,组织市属新闻单位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加强对互联网相关信息的管理。

  (2)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应急救灾设施建设资金的保障工作。

  (3)市公安局:负责治安保卫和社会秩序维持工作。协助做好群众撤离和转移的安全保卫工作。

  (4)市民政局:会同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组织和发放救灾款物,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指导和组织开展救灾捐赠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灾情统计工作。组织和动员城乡社区力量参与群防群控;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因灾死亡人员的火化和烈士褒奖及其他善后救助工作。

  (5)市财政局:负责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所需经费提出资金解决方案,并做好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6)市国土局:负责指导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与完善,以及相关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现场调查与监测,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及时收集地质灾害情况,并向相关领导机构报告。

  (7)市环保局:负责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环境污染监测,提出控制、消除环境污染的建议,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应急处置。

  (8)市交通委:负责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状态下,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本灾害路段抢修和恢复。做好交通运输保障工作。

  (9)市农委:根据山区上报的泥石流易发区搬迁计划,负责制定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民搬迁政策、下达搬迁资金、督促搬迁进度等有关事宜。

  (10)市水务局:负责组织水利工程灾情调查、评估,制定修复计划,协调区县政府和有关单位尽快修复水毁工程、设施。根据灾情需要做好水资源调度,保障抢险救灾人员和灾区群众的生活用水。

  (11)市卫生局:负责紧急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及时识别食品、饮用水、室内空气、公共场所中可能对健康有害的因素,进行健康危险评价。

  (12)市旅游委:指导做好受灾旅游景区和游客的疏导、救治等救灾工作。

  (13)市药品监督局:协助做好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的协调工作。

  (14)北京卫戍区:协调驻京部队参加北京地区的抢险救灾工作。组织指挥部队参加抢险、营救群众、转移物资等工作。

  (15)武警北京市总队:负责组织人员参加抢险救灾、营救群众、转移物资等工作。

  (16)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负责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地区的交通疏导维护工作,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负责做好指挥抢险救灾车辆交通保障工作。

  (17)市公安局消防局:负责组织消除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火灾。

  (18)市通信管理局:负责及时组织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救灾指挥通信的畅通。

  (19)市气象局:密切监测灾区及周边地区天气情况,为灾害预警和抢险救灾提供专项气象服务。

  (20)北京铁路局:做好灾区的铁路交通管理工作,确保突发地质灾害相关事件抢险救灾物资的运送。

  (21)市粮食局:负责救灾粮的粮源组织和供应工作;协调指导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救灾粮的供应工作。

  (22)市地勘局:配合市国土局做好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负责应急调查队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23)市运输管理局:负责突发地质灾害中的公路应急物资运输保障工作。

  (24)北京电力公司:负责及时组织恢复被破坏的供电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保证灾区用电供应。

  (25)市红十字会:负责协助政府开展救援工作,组织群众性志愿者救援队伍,做好灾后赈济救助、心理干预和卫生防病宣传工作。

  (26)相关区县政府:负责本辖区突发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根据本预案内容制定本辖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监测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区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体制和机制。统一领导、指挥本辖区一般、较大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工作,负责重大以上突发地质灾害的先期处置和善后恢复工作。

  2.5 专家顾问组

  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聘请本领域内的专家,组成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专家顾问组。

  主要职责:

  (1)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危险区划定、处置办法、灾害损失和恢复方案等进行研究、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

  (2)指导或参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处置技术方案的制订与修订;

  (3)在发生特别重大、重大地质灾害事件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咨询方案;

  (4)跟踪地质灾害科学领域最新发展趋势,为本市地质灾害减灾体系的建设等方面提供意见与建议。

  3 监测与预警

  3.1 预防行动

  3.1.1 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区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成员单位,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3.1.2 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市、区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行“三查”制度,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发现险情时,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3.1.3 落实避险措施

  相关区县政府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避灾疏散。并对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与隐患点,及时发放“防灾明白卡”。

  3.1.4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

  市国土局和市气象局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并将预警预报结果及时报告本级政府,必要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当发出某区域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信息后,当地政府要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3.2 监测预警体系

  3.2.1 体系建设

  市国土局牵头建立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体系。地质灾害监测包括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市国土、水利、气象、地震部门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连接国务院有关部门,并与全市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互联互通的市、区县两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

  3.2.2 信息收集与分析

  负责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的单位,应广泛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3.3 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监测为群测群防监测和专业监测。在易发区内积极推进“七包七落实”,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点基础信息数据库,对群测群防员配备高音喇叭、鸣锣吹哨、手摇警报器等必要的设备设施,对灾害点进行简易监测;进一步加强山区县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提高预警会商能力。

  3.4 预警级别

  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预警的确定。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地质灾害预警级别,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加以表示。

  3.4.1 蓝色预警:预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一般,范围较小、规模小。

  3.4.2 黄色预警:预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范围较大、规模较大。

  3.4.3 橙色预警:预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范围大、规模大。

  3.4.4 红色预警:预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范围很大、规模很大。

  3.5 预警信息发布和解除

  3.5.1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地质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3.5.2 蓝色预警和黄色预警由市国土局与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和解除,并同时上报市应急办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备案。

  3.5.3 橙色预警由市国土局与市气象局联合提出预警发布和解除建议,由市应急办报请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经批准后由市应急办或授权市国土局与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和解除。

  3.5.4 红色预警由市国土局与市气象局联合提出预警发布和解除建议,由市应急办报请市应急委主要领导,经批准后由市应急办或授权市国土局与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和解除。

  3.6 预警级别变更

  随着预警信息的不断变化,参考地质灾害预警综合指标及实际情况,由市国土局与市气象局联合组织实时会商,提出提高或降低相应区域预警级别的建议,并报市应急办、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备案。

  3.7 预警响应

  预警信息发布后,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办公室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依据本预案迅速通知各相关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立即进入预警状态,根据应急预案相关规定做出响应,履行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当地政府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灾害类型、灾害位置、预警信号、避险地点、避险路线等要求,逐项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3.7.1 蓝色预警响应

  各相关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带班,做到24小时有人值班,随时保持通信联络畅通。各区县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地质灾害险情,随时向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或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办公室报告地质灾害的发展情况。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与应急调查队伍应做好出发的准备工作。

  3.7.2 黄色预警响应

  在蓝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负责人带班制度,值班人员将预警警报及时通知到下级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和人员,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及时报告。必要时,市、区县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的建议,采取转移或疏散群众、关闭旅游景点、实行交通管制等临时性措施。

  3.7.3 橙色预警响应

  在黄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各相关单位应密切关注地质灾害险情的发展动态,带班负责人随时掌握情况。各区县相关部门应严密监视辖区各种情况,及时报告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与应急调查队伍进入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出发。

  3.7.4 红色预警响应

  在橙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各相关单位应高度关注地质灾害险情的发展动态,主要负责人带班,并主动了解掌握情况。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做好紧急出发的准备,应急调查队伍应提前赶赴预警区的区县政府所在地待命。

  4 应急处置与救援

  4.1 信息报送

  4.1.1 充分利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气象预警渠道掌握地质灾害信息,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时间、范围等。

  4.1.2 发生地质灾害或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和隐患时,本市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及时向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相关区县政府或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并报市国土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险情或灾情信息,不得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险情或灾情信息。

  4.1.3 各部门上报涉及突发地质灾害信息的内容应该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信息来源、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危害程度、可能的致灾因素、发展趋势、威胁对象和已采取的措施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上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直接经济损失。

  4.1.4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办公室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相关区县政府应立即报市应急办,详细信息的上报最迟不得晚于事件发现后2小时。

  (1)发生较大以上突发地质灾害;

  (2)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地质灾害。

  4.1.5 区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特别重大、重大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速报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区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一般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速报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4.1.6 在突发地质灾害中,伤亡、失踪、被困人员中如包括港澳台人员或外国人,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国际组织进行通报时,相关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和各区县政府应及时向市应急办和市政府外办报告,由有关部门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4.1.7 在突发地质灾害中,需要国际社会的援助时,由市应急办与市政府外办、市外宣办密切配合,以市政府的名义与外交部联系,并按照有关规定,由指定机构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

  4.2 先期处置

  4.2.1 受突发地质灾害危害或发生突发地质灾害事件所在地的单位、乡镇或社区村等基层组织应该在事发第一时间向所在地政府逐级上报。

  4.2.2 发生突发地质灾害的所在地乡镇、社区村或单位应先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组织疏散、抢救受灾群众,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4.2.3 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各自职责,开展先期处置,依法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或者减轻事件危害,控制事态蔓延。

  (1)卫生部门立即组织救治伤员。

  (2)国土部门应迅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灾情和险情调查评价、危险区划、应急监测、快速工程处置等有关工作。

  (3)公安部门应立即组织人员维护现场秩序,配合伤员救治和现场调查工作。

  4.3 指挥协调

  在先期处置的基础上,由相关责任主体按照程序,启动应急预案的响应措施进行处置。当超出自身处置能力时,可向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提出请求,由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决定是否启动更高级别的响应措施进行处置。

  4.4 应急处置

  4.4.1 启动应急预案。接到发生地质灾害的信息后,各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应按照市应急委、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的决定和灾情通知,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特别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市应急办提出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由市应急委启动应急预案;重大突发地质灾害,由市国土局向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提出启动市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议,由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一般和较大突发地质灾害,由区县人民政府启动区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4.4.2 应急响应

(1)特别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Ⅰ级)

  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响应:除按照Ⅱ级响应工作标准要求开展工作外,科学协调各现场工作组开展应对工作,并做好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等工作。

  各成员单位响应:在按照Ⅱ级响应工作标准要求开展工作的同时,成员单位主管负责同志赴现场依据相关职责协助开展处置工作。

  区县政府响应:区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除按照Ⅱ级响应工作标准要求开展工作外,认真做好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各项工作。

(2)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Ⅱ级)

  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响应:向市应急办提出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经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负责成立现场指挥部,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副总指挥(分管副秘书长)任现场总指挥,负责组织制定方案,协调、督促各有关单位和区县政府开展应急抢险工作。

  相关成员单位响应:各成员单位主管负责同志或指派一名负责人,依据所承担的职责和现场指挥部的要求,到现场协助开展处置工作。

  区县政府响应:区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赶赴现场;除按照Ⅲ级响应标准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外,做好灾害现场及周边居民的宣传、引导等工作。

(3)较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Ⅲ级)

  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响应:成立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负责指导、检查区县开展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根据需要,副总指挥(市国土局局长或市水务局局长)负责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进行异地会商,实施异地指挥。必要时,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区县开展地质灾害应对工作。将灾害发展及处置进展情况,及时报告市应急办,并通知有关部门。

  相关成员单位响应:各相关成员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职责,按照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开展应急工作,成员单位指派专人到现场开展工作。

  区县政府响应:区县政府有关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开展处置工作,并协调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4)一般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Ⅳ级)

  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响应:成立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临时应急指挥部副总指挥(市国土局局长或市水务局局长)责成所属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并指导、检查区县开展地质灾害应对工作。

  相关成员单位响应:各相关成员单位保持通信畅通,加强与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之间的联系。根据情况需要,配合区县政府开展突发地质灾害的处置工作。

  区县政府响应:立即启动区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具体组织、协调、指挥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赶赴现场。区县政府相关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现场保护和先期处置工作。必要时负责组建现场指挥部,采取相应措施。将险情灾情及事故处置情况及时报告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市应急办。做好应急处置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好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应急相关工作。

  4.4.3 开展应急调查。在汛期,应急调查工作相关人员手机应保持24小时开机,确保通信畅通。所有应急调查队队员在汛期应处于待命状态,在接到协调小组办公室应急调查命令后30分钟内必须完成集结,赶赴灾害现场,完成应急调查任务。

  4.4.4 实施应急救援。相关成员单位接到启动预案的通知后迅速组织、调集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及设备,迅速赶赴指定地点待命,按现场指挥部的部署开展处置工作。医疗救护、铁路、公路、桥梁及水利设施等单位可先行实施处置工作。

  4.4.5 进行应急治理。地质灾害发生后,为防止灾情蔓延,及时排除险情,灾害发生地政府应组织专业队伍,在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根据专家或专业部门提出的应急治理措施,开展灾害隐患处理。

  4.4.6 确保交通、通信畅通。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要做好抢险救援、医疗救护车辆的交通应急保障工作。市通信管理局负责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应急通信保障。

  4.4.7 评估灾害发展。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或区县政府应派出专业调查组赶赴现场,开展灾害调查和灾害动态监测及损失评估工作,并随时向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情况。

  4.4.8 及时调整方案。现场指挥部随时了解和汇总现场情况,根据事态发展调整处置方案。如发现事态超出自身控制能力时,应立即报告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市应急办。

  4.5 信息发布

  4.5.1 突发地质灾害的新闻报道工作,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市相关预案规定。

  4.5.2 较大以上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在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市突发地质灾害协调小组(或市突发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成立新闻发布工作组,指派专人负责新闻报道工作,起草新闻发布稿和灾情公告,及时、准确报道突发地质灾害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一般突发地质灾害灾情信息,由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或市突发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或属地区县政府成立新闻发布工作组,统一组织新闻发布工作。

  4.5.3 对于可能产生国际影响的突发地质灾害,对外报道工作应在市委宣传部、市应急办、市外宣办、市政府外办的共同组织下,由市相关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具体负责。

  4.6 响应升级

  4.6.1 根据事态发展,超出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的处置能力,需要更多的部门和单位参与处置时,应及时报告市应急办,以市应急委名义,组织、协调本市其他专项应急指挥部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处置工作。

  4.6.2 特别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后,当其造成的危害程度已十分严重,超出本市控制能力,需要驻京部队、武警部队、国家有关部门或其他省区市提供援助和支持时,依据《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要求,及时向国务院报告事故情况。根据《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在国务院总指挥部或国务院工作组的领导下,开展突发地质灾害的处置工作。

  4.7 响应结束

  (1)一般和较大突发地质灾害,由区县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灾情和险情进行评估,提出响应结束的建议,报请区县政府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并向市应急办和地质灾害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报告。

  (2)重大突发地质灾害,由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灾情和险情进行评估,向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提出响应结束的建议,报请相关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批准后,宣布响应结束。

  (3)特别重大突发地质灾害,由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灾情和险情进行评估,由相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市应急办提出响应结束的建议,报请市应急委主要领导批准后,宣布响应结束。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结束报批文本应符合统一规范要求。

  5 恢复与重建

  5.1 隐患排查

  在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后,协调小组办公室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灾害隐患排查组,对灾害影响区域的隐患进行排查,确定隐患点,将排查结果及时上报临时应急指挥部,防止二次灾害发生。

  5.2 重建规划

  在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后,协调小组办公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专业部门,全面查明灾区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危害程度及灾害风险等,编制调查报告,提出灾后重建规划建议。

  5.3 灾后选址

  在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后,协调小组办公室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灾后选址地质调查组,对灾后拟建场址的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等进行调查评估,为灾后重建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5.4 抚恤和补助

  市或区县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而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5.5 生产自救

  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要安抚灾区群众,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生产,确保社会稳定。

  5.6 社会救助

  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市、区县民政主管部门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本市相关应急保障预案,做好社会各界向灾区提供的救灾物资及资金的接收、分配和使用工作。

  5.7 补偿措施

  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因救灾需要临时调用单位或个人的物资、设施、设备或者占用房屋、土地的,应及时归还,并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偿。

  5.8 善后重建

  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质灾害灾情、灾后安置和灾害防治需要,统筹规划与合理安排受灾地区的善后重建工作。

  5.9 总结和评估

  5.9.1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地质灾害,以及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发生的较大突发地质灾害处置结束后一周内,由市地质灾害临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或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将总结报告报送市应急办。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突发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与过程、人员伤亡情况、应急处置方案与实施情况等。

  5.9.2 在处置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地质灾害,以及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发生的较大突发地质灾害时,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应根据情况适时成立地质灾害调查小组,组织专家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并在20天内将评估报告报送市应急委。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调查和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评估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发现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6 应急保障

  6.1 指挥系统技术保障

  6.1.1 市国土局建立并完善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以满足处置突发地质灾害指挥的要求。

  6.1.2 市国土局和各区县逐步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基础信息数据库。应急指挥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应急决策咨询专家库、辅助决策知识库等,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做到及时维护更新,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及分析决策提供支持。

  6.2 应急资源与装备保障

  6.2.1 应急队伍保障

  应急队伍包括应急抢险救援队和应急调查队。

  (1)应急抢险救援队由北京卫戍区和武警北京市总队及市有关部门的相关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组成,负责灾害现场的抢险救援及群众转移等工作。

  (2)应急调查队由市地勘局所属的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地质灾害的灾情调查和监测,并提出排险的措施建议。

  6.2.2 交通运输保障

  市交通委牵头,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公交集团、市地铁运营公司、市祥龙公司协调配合,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抢险工作提供客、货运输保障。交通部门应建立突发地质灾害现场的运输保障制度,并优先安排紧急救援物资的调运。

  6.2.3 医疗卫生保障

  (1)发生突发地质灾害,市、区县卫生部门负责开展伤员的救治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预防保障措施。

  (2)根据“分级救治”原则,按照现场抢救、院前急救、专科治疗几个阶段组织实施救护。北京急救中心、999紧急救援中心各区县分中心负责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院前急救工作;各级医院负责后续救治;红十字等群众救援组织和队伍应积极配合专业医疗队伍,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

  6.2.4 治安保障

  公安部门、武警部队要协助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治安保障工作。

  6.2.5 物资保障

  (1)建立救援抢险物资储备库,包括救援抢险设备、交通和通信工具等。

  (2)应急调查队在汛期要预备野外工作用车,车辆要经常检查,保持油料充足,使之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各应急调查组必须准备好野外工作用具与用品,包括照相机、GPS定位仪、照明设备、野外记录本、笔和包括防暑、防腹泻、跌打损伤等药品的野外应急药品包等。

  6.2.6 经费保障

  按照《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应对突发事件专项准备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市和区县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应对突发事件专项准备资金和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管理和监督,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重大资金的动用报市政府审批。

  6.3 技术储备与保障

  6.3.1 聘请有关行业专家组成专家组,由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地质灾害评估专家、法律专家等组成,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方法的咨询,参与防治技术方案的策划、制定和执行。

  6.3.2 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方法、技术研究,开展应急调查、应急评估、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技术研究等工作。

  6.3.3 各应急调查组准备好野外工作用具,并准备北京市1∶5万地形图、地质图;准备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10个区县的地质灾害图件和文本资料。

  7 宣教、培训和应急演练

  7.1 宣传教育

  市、区县政府应经常组织有关部门利用网络、广播、影视、报刊、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增强当地政府和群众防灾减灾和遇险自救互救的能力。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区县政府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将群策群防工作具体落实到各相关单位,落实到街道(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威胁的群众,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防灾明白卡”发到群众手中。

  7.2 培训

  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区县政府应对各级政府行政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相关知识培训,增强政府行政人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知识和能力。内容包括:突发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和治理知识;防治地质灾害法律、法规;灾情、险情发生时的自救互救常识;地质环境保护常识。

  7.3 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应包括演练计划、演练准备、演练实施、评估总结和改进五个阶段。市地质灾害协调小组、各区县政府和相关部委办局应根据预案,定期组织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应急演练,通过演练,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制,熟悉应急指挥的决策、协调和处理程序,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改进应急预案。各区县和各有关部门也应组织本辖区、本系统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专项演练,普及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8 附则

  8.1 名词术语

  突发地质灾害:指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突发性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崩塌: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地面塌陷:指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受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并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者过程。地面塌陷分为采空塌陷、黄土湿陷及岩溶塌陷。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七包七落实: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党员包群众、单位包职工、教师包学生、景区包游客;落实转移地点、转移路线、抢险队伍、报警人员、报警信号、避险窝棚、老弱病残等提前转移。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物品、财物等经济损失,以重新修复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 预案管理

  8.2.1 预案制定

  本预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市国土局负责解释。

  根据本预案,相关各区县政府、(乡)镇、村屯应结合实际,各自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并报市国土局和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8.2.2 预案审核

  本预案由市应急办组织审核。

  8.2.3 预案修订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机构调整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以及应急处置过程中和各类应急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原则上每三年修订一次。

  8.2.4 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7年)同时废止。

  8.3 奖励

  市或区县政府对参加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

  8.4 责任追究

  对在突发地质灾害的预防、调查、控制、处置和报告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关联内容
  关于2023年第三季度全市政府网站与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检查情况的通报 
  印发《关于存量国有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京政办发〔2022〕26号 
  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招用退役军人的实施意见 京退役军人局发〔2022〕38号 
  关于印发中央国家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标准的通知 国管节能〔2023〕215号 
  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 国办发〔2023〕29号 
  关于印发《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国办发〔2023〕27号 
  关于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的批复 国函〔2023〕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公告(第10号) 
  关于开展春节返岗交通补贴申报的通知 
  关于在本市部分区域试鸣防空警报的通告 京政发〔2023〕18号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 试点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23〕34号 
  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 国办发〔2023〕29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 
  关于印发《北京市应急管理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的通知 京应急规文〔2023〕2号 

 关键字
  地质
 点击上述关键字,可查看更多对应内容信息。

 相关内容

 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

 关于开展2023年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办函〔2023〕877号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自然资发〔2022〕216号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多发区电力生产和建设施工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能综通安全〔2023〕7号

 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第8号

 地质测绘政策文件规定规章制度

 地质能源资源政策文件规定规章制度

 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35号

 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20号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 394 号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土资规〔2016〕11号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顺义区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临时用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顺政办发〔2016〕24号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资环〔2019〕44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搜索

上述内容如果没有如意的结果,可尝试调整关键字[]后再搜索

关键字之间分别添加空格、+、-表示同时包含、分别包含或排除关键字(示例:基本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业务&资讯 咨询&服务

公司注册

开办公司

社团组织

社保人事

电话:010-61256989

虚拟办公

税务业务

工商登记

挂靠公司

手机:17319287279(微信同号)

共享办公

资质办理

企业登记

法律事务

单间时租

知识产权

公司登记

网站建设

房屋租赁

法律事务

经营异常

银行业务

微信扫码

财务业务

咨询洽谈 · 预约考察
高效便捷

版权所有 @2020   联华众创空间  京ICP备18022180号-16

网站导航  Sitemap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
电话洽谈
手机洽谈
微信洽谈

微信扫一扫
洽谈沟通更便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