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注册地址/挂靠地址出租·工位/办公室出租·工商/税务/银行核查拍照·异常解除
服务单位 联华众创



微信扫码
咨询洽谈 · 预约考察
高效便捷

电话 010-61256989
手机 17319287279(微信同号)
注册地址/挂靠地址出租 3500~5000元/年
工位出租 600~1000元/月
办公室/会议室/洽谈室…出租 40~80元/小时
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 500元起


密云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密云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密政发〔2014〕13号

  密云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密云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密政发〔2014〕1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地区、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委、办、局,各县属机构:

  《密云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3-2020年)》已经第47次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密云县人民政府

2014年3月7日

  密云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3-2020年)

  前 言

  “十一五”时期,密云县气象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为农服务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已严重影响了密云县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和居民身体健康。为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批对减少气象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长远意义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社会防御措施,结合密云县情,特制定本规划。

  《密云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3-2020年)》编制的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北京市、本县有关专项规划及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有关要求。规划范围为本县行政区域,规划期为2013-2020年。

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防御现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和减灾能力”的要求,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近年来,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减灾增效、防灾维稳的防灾减灾理念日益坚定;科学防灾、综合减灾的防灾减灾思路日益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全县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总体上有较大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效益显著。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高。依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指导预报等业务指导产品,初步建成较完整的业务体系。以自动气象站为主的监测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分布在全县的25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每5分钟发回一次监测数据,有效提高了全县的气象灾害监测能力。近几年,本县在常规气象要素观测基础上,在2个特色农产品观测基地(葡萄、热带水果)各安装一套九要素自动气象站,葡萄基地还安装了实景监控系统,在本县境内安装了2套土壤湿度自动观测站,1套花粉观测站以及风沙流等观测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县环境、土壤墒情和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建立了区域气象预报可视化会商系统、与县应急指挥中心的视频会商系统、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管理系统、多功能异步显示屏控制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逐步向信息自动化迈进。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全县25个自动气象观测站主要分布在库北乡镇,2012年完成“12345”工程(1个暴雨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2个六要素自动站、3个科普示范村、4个综合气象服务站、5个显示屏建设),坚持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两个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将网络、手机短信、电视、广播、传真、气象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为县委县政府防灾、抗灾、救灾等决策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为各类重点工程、重大活动提供了气象服务和保障。

  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初步建立。逐步建立“县-镇-村”三级领导机制和各级灾害应急预案,并纳入地方考核体系,实现了“两个体系”建设“六有”:即有组织机构、有预案、有人员、有设备、有效益、有奖惩,提升了应对气象灾害能力,为农村稳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好服务。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初具规模,各镇街(地区)及行政村均配备一名信息员,负责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接收和分发,负责当地气象灾情的收集和上报。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社会化管理水平和社会主动防灾意识明显提升。

  气象科普宣传不断深入。加强科普基地、信息显示屏建设。2013年4月密云县气象局被命名为北京市科普基地。确定巨各庄镇黄各庄村、石城镇黑龙潭景区和冯家峪镇北栅子村为首批科普示范村。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利用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日、科技周等重要时段,以发放气象科普书籍、宣传彩页等形式,宣传和讲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使公众掌握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普及气象灾害救护措施,增强公众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二)薄弱环节

  目前本县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有待优化,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气象敏感地带监测不足,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交通、电力等专业监测站网不健全,预报时效和准确率仍不能满足各专业领域的气象灾害防御需求。

  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及气象信息传递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气象灾情信息匮乏,气象灾害对交通、电力等专业领域的影响评估不足,制约精细化灾害风险区划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4.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

  5.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力度仍需继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组织管理需要系统化;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与技能的科普工作仍需加强;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教育方式亟待丰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自救互救能力需要提高。

(三)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全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强度增强、种类增多,给城市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本县的气候特点及大气环境的变化,导致暴雨(雪)、雷电、大风、冰雹、高温、低温冻害、雾霾等极端天气事件及由此引发的大气污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呈现出频发、突发和多样化的特点。

  随着本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科学减灾理念,以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为抓手,以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为基础,以多发、频发气象灾害地区的防御为重点,以监测、预警、预防为主要环节,以保障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经济损失为主要目的,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气象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促进本县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各部门、各镇街(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提升本县气象应急服务能力。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密度更加合理,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机制;建成一批对本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提高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应对能力。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90%左右,预警时效达到30分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善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全县各镇街(地区)配备兼职或专职的气象协理员或气象信息员。雷电灾害防护能力显著增强,按照防雷规范标准,城市新(改、扩)建建筑物防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加强气象科普宣传系统化建设。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位于北京市各区县前列。

  到2020年,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先进的密云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害评估和支持保障体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和相应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三、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分布及防御重点

(一)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分布

  1.冰雹灾害风险分布。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冰球或冰块,持续时间短,一天内的降雹时间多在午后至傍晚之间。雹粒常砸毁庄稼、民房、路灯、汽车、窗户玻璃等,甚至砸伤砸死人畜。春末至秋季伴随雷雨大风,冰雹时有发生,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灾害。从以往的冰雹发生地区来看,本县主要雹线有三条:第一条:雹源为西北山区,沿白马关河及周边河流河谷,自西北向东南经冯家峪、半城子、不老屯、上甸子、高岭,然后折向南下袭击太师屯、北庄后,继续南下从大城子入平谷区。第二条,雹源为大洼尖南麓,沿白马关河河谷南下,经石城东部至溪翁庄、密云镇向南或东南至河南寨、东邵渠出境。第三条,主要雹源为怀柔北部山区,沿西沙河河谷南下,在卸甲山西部进入密云县。然后向西北经西田各庄、十里堡、密云镇、河南寨出境入顺义、平谷。根据冰雹出现次数统计、人口分布、经济情况、城市规模以及对冰雹承载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对本县冰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县城中心区、十里堡镇、古北口镇的风险等级在中级以上,其它地区的等级都在较低以下。


  图1 密云县冰雹灾害风险等级区划图

  2.暴雨洪涝风险分布。本县季风气候明显,年降水量的74%集中在夏季,根据人口分布、经济情况、城市规模以及道路排水系统对暴雨承载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对本县暴雨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南部地区人口多、地势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等级都在中级以上;在潮河流域流经的高岭、太师屯、北庄的等级也达到中级或较高级。


  图2 密云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区划图

  3.大风灾害风险分布。气象上把大于8级(17.1秒/米)以上的风称为大风。本县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2.1天,最多为39天(1958年),瞬时极大风速为31.7米/秒(1999年2月26日)。冬半年伴随强冷空气活动的偏北大风,主要出现在9月至来年4月,占全年大风日数的80%;夏季伴随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短时大风,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强。从历史记录看,本县大风日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年平均达20多天,1984年以后大风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本县大风灾害整体分布规律为东北部和西部(均为山区)等级高、中部(水库及周边)等级低。


  图3 密云县大风灾害风险等级区划图

  4.雷电灾害风险分布。本县雷暴日数多年平均为40.8天,年际差异较大,最多为61天(1959年),最少为23天(1972年),从其长期变化来看,本县年雷暴日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本县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多年平均为29.8天,占年雷暴日数的73%,雷暴最早出现在3月,最晚出现在11月,在一天中,峰值出现在17~19时,20~24时次之。本县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山区多于平原。山区虽属多雷暴区,但由于各种高层建筑、电子设备少于城区,且多荒山僻地,故对雷电灾害的反应不如城区敏感,其成灾率也低于城区。县城地区雷电灾害风险等级达到最高等级,东北向西南方向由山区向平原过渡的地带风险等级也在中级以上。


  图4 密云县雷电灾害风险等级区划图

  5.泥石流灾害风险分布。山区沟谷中暴雨汇集形成洪水,夹带大量泥沙石块称为泥石流。泥石流具有暴发突发、来势迅猛、动量大的特点,并兼有洪水和滑坡的双重作用,其危害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本县西北和东部山区地区的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达到高或较高,其它地区一般都为较低或低。


  图5 密云县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区划图

  6.大雾灾害风险分布。本县西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地区的大雾灾害风险等级达中级以上,北部和东部地区一般为较低或低。


  图6 密云县大雾灾害风险等级区划图

  7.高温灾害风险分布。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天气。本县人口集中在西南平原地区,建筑物多,热岛效应明显。高温灾害风险等级高的地区分布在西南部,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等级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东北部等级为低。


  图7 密云县高温灾害风险等级区划图

(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及措施

  1.城区防御布局重点。防御城市气象灾害,需要大力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相应的灾害防御气象参数,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以及研究制定相关基础设施防御标准提供依据;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抗灾能力建设;加强城市高风险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能力。

  2.农村防御布局重点。防御农村气象灾害,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布能力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保障气象灾害信息能够到村入户;加强农村防灾科普宣传和农民防灾避灾技能培训。结合本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设立5个气象信息服务站、7块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每个镇设立1名气象协理员,每个行政村有1名气象信息员,每年组织完成全县所有气象信息员的轮训。使农民能够近距离接触气象知识,掌握气象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民利用气象信息指导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加强辖区流域气象灾害防御。重点防御局地流域洪涝、持续性干旱,调整流域防洪标准,实现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结合,构建完善的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高防御洪水、干旱能力;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洪涝干旱联防机制,合理布设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确保及时获取流域面雨量信息,实现气象与水文信息共享;提高流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三)气象灾害行业防御重点及措施

  1.农林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建立健全农林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防灾减灾业务服务,针对特色产业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项服务,满足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加强森林火险和林区生态气象环境监测,及时发布森林火险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实现重大农林业气象灾害及时预警、跟踪服务和调查评估。增加气象科技对农林业的贡献率,减轻农林业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农林业抗雪灾、冰冻和干旱能力。

  2.交通领域气象灾害防御重点。气象和交通部门应加强合作联动,推动重要交通干线交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建立设施共建、资料共享机制;发展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开展重要交通沿线精细化预报服务;依法开展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大雾、雨雪等主要影响交通安全的气象灾害观测,根据天气影响程度,采取交通管制和疏导措施,减少因气象灾害引起的交通事故;提高管理水平,将气象灾害防御落实到突发交通事件应急管理中,建立预警、应急与快速恢复管理机制。

  3.生态环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发展生态环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及时发布生态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实现绿化、环保等部门与气象部门间、行业间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灾害联合防御;为改善大气环境提供合理化建议,推进城市环境气象观测和研究工作。

  4.水利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加强水利与气象部门的联合,加强洪涝、干旱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并举。重点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防灾减灾方面的协调;建立水文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高效会商切磋机制、应急联动机制。气象部门加强暴雨和干旱预报预警技术开发研究,提升突发性强降水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完善气象和水利等部门间的联动、联防机制。做好本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性措施建设中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结合现有自动气象站网布局,增建自动雨量站,提供雨量监测信息。

  5.电力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加强电力气象观测网建设。依托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在高温、高湿、大风、暴雨、雨雪冰冻、雷电等气象灾害易发区补充建设气象观测站,重点加强影响电网安全的电线积冰、大雾和雷电等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加强对输电线路网抗污强度标准的规范管理,合理安排线网清扫周期和改善清扫方法,加强对雾滴附着瓷瓶的导电率研究及瓷瓶质量监测检查等,并且针对电线结冰等情况增加特殊巡视、及时清理凝结污物,防止电网污闪。电力部门与气象部门要加强协作,开拓发展输电线路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建立输电线路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机制,依据不同气象灾害类型及不同预警级别,及时发布输电线路预警信息。

(四)气象灾害分灾种防御措施

  1.防冰雹措施。合理规划公共避难设施,科学调配道路资源,确保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各类公共设施可为车辆、人员避险留出时间和空间;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冰雹因素,尽可能避免设立暴露的玻璃灯光照明设施,排查并拆除各类私搭乱建的简易建筑物和易毁性户外广告牌等脆弱承灾体。冰雹灾害发生时电力、通讯部门要加强室外电力、通讯设施巡查,防止倒杆、断线、漏电等意外事故。

  2.防暴雨积涝措施。利用最新雷达、卫星资料、指导预报等推算密云地区暴雨强度,加强暴雨预报预警和防御。更新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参数,加强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保证城市排水系统在暴雨袭击时正常运转。提高水利设施建设的防御标准,尤其要加强重点地段的排洪能力。加强河湖治理,截污、清淤、疏浚,改善河湖淤积,提高防洪能力。全面排查城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区域,强化气象部门与防洪排涝部门的联合应急响应,提高全县洪水调蓄和积涝治理能力。完善交通、排水等高影响行业部门暴雨应急预案,在暴雨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好脆弱地区应急工作。加强水、林、田、河、湖、库的综合治理,整修堤防,治理分、滞洪区,疏治农田渍涝。加强农田设施防护,做好大棚作物、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田间管理,遇暴雨灾害及时做好防御。

  3.防风措施。加强大风灾害防御。相关部门、乡镇、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应根据大风预报或预警信息及时科学地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大风灾害影响。加固棚架、临时搭建物、广告牌,统一并规范路标和广告牌抗风设计标准,实施危旧房、临街近屋危枯树及悬挂物的整治工程;大风天气应避免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如必须进行户外作业需采取保护措施;气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为上述工程的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防风设施建设。建筑或农业产业、农业设施应根据大风灾害风险区划进行规划建设。要规划建设好花卉苗木园、农业观光园等防风林带和防护设施。

  4.防雷措施。建立防雷管理机制。有关部门建立从设计、施工、验收到检测维护一整套完善的防雷管理机制。加强雷电监测与预警。按照“布局合理、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规划和建设雷电监测网,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御能力;及时发布、传播雷电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加强监督服务与检测。规范和加强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装置设计技术性审查和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加强重点工程、通信网络系统、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及人口密集地区防雷装置的规范安装和定时检测;强化执行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雷电灾害防护标准与规范,提高全社会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知识的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在雷电天气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雷技能,通过科普活动和热线电话等方式向公众提供家用电器设备防雷安全专业咨询,降低雷电灾害造成的人身伤亡和家庭财产损失。

  5.防积雪措施。做好大雪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气象部门要对相关部门做好防御指引。完善雪灾应急预案,制定冰雪灾害专项应急预案,落实防雪灾和防冻害应急工作。建立道路清扫积雪与融冰工程体系,包括扫雪设备配置,快速融雪融冰播撒物生产、储备,播撒设备配置及公众扫雪动员,建设快速响应的清除积雪工程体系。强化部门联动,加强气象、建设、市政、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的协作和联动,开展雪灾防御工作。

  6.防大雾措施。做好大雾天气预报和服务,加强高速公路、环路及重点路段大雾的监测,合理布设能见度监测仪及LED显示屏。加强大雾预警,遇大雾天气,及时关闭高速公路,加强交通管制和疏导,减少因大雾引起的交通事故。电力部门要加强对输电线路网抗污强度标准的规范管理,加强对雾滴附着瓷瓶的导电率研究及瓷瓶质量监测检查等。加强气象、交通、电力等部门的联动,制定一套适合本县特点、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大雾出现以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正确调度,降低大雾灾害对各行业的影响。

  7.防高温措施。做好高温的预报与预警工作。做好高温的监测和预报,及时通过多渠道发布高温预警信息以及防御对策。做好防御高温热浪的准备工作。根据高温预报,做好各种防暑准备,相关部门要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医药供应准备,做好清凉饮料供应准备并改善工作环境及休息条件,以减轻高温灾害。在科学评估高温对城市供水供电影响的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高温季节的节水节能和供水供电保障工作。

  8.防泥石流措施。强化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及非工程性措施建设。做好全县中小河流域洪水及山洪泥石流的预报与预警工作。做好强降水及其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及时通过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以及防御对策。做好与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的联合预警与防御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调整、优化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增加台站密度,提高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水平;增建移动气象监测站,建立重点区域小气候观测、特种要素观测;重点针对农村和山洪、泥石流易发区等气象灾害敏感地带和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增强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强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提高行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整合气象、水务、国土、电力、道路交通等部门气象灾害监测资源,构建气象灾害监测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各部门间包括专项监测网在内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网,全面提高全县灾害联合监测水平。

  2.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加强部门合作,建设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精细化预报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类专业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3.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时效,扩大覆盖面。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的群众。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逐步实现预报预警信息分级逐层发布,形成覆盖企事业单位、镇街(地区)、社区(村)、学校等的网络式、立体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迅速及时准确地“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4.建立气象灾害目击报告制度。鼓励社会公众,特别是各镇街(地区)、社区(村)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及时收集辖区内发生的气象灾害和其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第一时间向当地气象信息工作站或县气象局上报,并协助气象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灾情调查、评估与鉴定,填补气象灾害监测缝隙,便于气象主管部门进一步指导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二)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1.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依据本县气象灾害特点及其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明确气象灾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各部门的防御职责和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和防御措施等事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有关要求,编制气象灾害防御分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目标、细化责任。

  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实施,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效益评估机制,及时分析总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3.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内容完善、科学配套的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推进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建设,根据气象灾害种类及风险区划,提供完整、准确的气象数据,为制定或修订相关标准提供依据,增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性、规范化、标准化。

  4.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普及镇街(地区)气象信息服务站,规范和发展镇街(地区)气象信息员、村镇协理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对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评估,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建立镇街(地区)气象灾害信息服务站,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面向镇街(地区)、村、社区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培训和应急演练,切实增强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5.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扩展气象科普基地,利用“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加强对居民特别是农民、中小学生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全县居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险防灾能力。

(三)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1.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制度。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街道、社区(村)是本县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气象灾害可防、可控的核心环节。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管理制度,尽快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灾害敏感单位具体负责的防灾减灾新格局,全面落实全社会的灾前防范机制。

  2.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关部门要联合制定和完善主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气象灾害的等级划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的启动和终止规程、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部门职责和联动机制、应急处置措施等事项,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3.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各相关部门紧密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充分利用已有的救灾抢险物资储备库,加强重点防御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救援装备、设施、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统筹管理。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发展和壮大气象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气象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保险,分散气象灾害风险,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气象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4.建设突发气象灾害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机动性强、全天候的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如:移动气象综合探测车、电台、与政府及相关部门保持联系的移动网络设备等,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救灾保障服务能力,满足气象灾害临近预警预报与应急服务应用支持的需求,增强服务针对性和突发气象灾害应急能力。

五、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工程

  根据本县气象灾害风险分布和防御布局重点,结合密云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统筹制定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性措施,系统、科学地提高本县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网,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站空间密度,增建移动气象监测站,提供气象灾害数据的收集、分析、统计、评估平台,建立稳定快捷的灾情预警、预报发布通道,建立密云县气象灾害应急技术集成系统,提高信息的整合与发布能力,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气象保障。以需求牵引、科技推动、立体观测、资源共享为原则,针对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监测薄弱环节,加强政府领导,增补观测系统,拓展观测领域,增加观测手段,丰富观测内容,提升机动性能和应急功能,形成综合、立体、连续的气象灾害监测网。

(二)气象信息员队伍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

  要继续不断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建立气象信息员长效管理机制,使人员结构更加合理、覆盖面更广、信息传递更及时,为本县群众收预警、送信息、参与气象灾害自救等提供公共气象保障服务,解决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定期对气象信息员组织开展气象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培训,使信息员了解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掌握常见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了解可能发生的各类气象灾害和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熟悉气象信息员工作流程及气象灾害调查方法,指导所在区域群众正确利用气象信息,趋利避害。

(三)生态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源评估利用工程

  发展城市大气环境、化学气象观测,重点组织开展大气成分、花粉、空气质量、雾霾状况等监测,提升城市环境评价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组建密云县生态环境监测网,建立气象资源评估利用系统,制作自然生态和气象资源的年度评估信息,为合理开发气象资源(风能和太阳能)提供依据。

(四)业务平台建设

  加强基层台站业务平台建设,逐步改善业务平台、通信网络及网络安全和可视会商系统。完善五大平台:人影指挥平台、决策服务平台、气象信息员工作平台、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继续打造暴雨监测预警信息制作和服务平台、气象为农服务支撑平台。暴雨监测预警信息实时共享平台,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实现气象灾害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降低社会风险。通过这些平台,使气象预警信息报得准、发得出、收得到,有效解决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五)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建设

  着力做好全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中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结合现有自动气象站网布局,按计划新建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镇镇都有自动站”的目标。

(六)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程

  1.做好城市气象安全社区建设。健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有固定工作场所和避难场所、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人和气象协理员、有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有气象信息接收终端、有宣传教育培训、有应急物资储备、有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等标准的城市气象安全社区。

  2.做好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认证管理。根据单位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单位的重要性及其工作特性,经气象主管机构认证,在遭受暴雨、雷电、浓雾、降雪结冰等灾害性天气时,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单位,并结合气象灾害影响程度不同,对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七)公共气象服务工程建设

  继续加强和拓展公共气象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大型社区电子显示屏以及气象网站等多种信息渠道为社会提供丰富、及时、准确、便捷的气象产品。为全县的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工作提供气象服务。加大对重大赛事和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提升天气预报能力和水平,增强服务针对性。加强气象网站的建设,增进社会对气象事业的了解和认知,丰富公众获取的气象信息内容,拓宽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

(八)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1.在全县建立两个气象与现代农业探测基地。在葡萄、热带水果主要种植园区,选择有代表性大棚安装两套棚内外气象监测设备和一套实景观测设备,加强对特色和设施农业的研究分析与服务。

  2.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提高农村发展水平的需求,结合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以葡萄特色气象服务为切入点,开展面向政府部门和专业用户的农业气象专题服务。增强面向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能力,为生态旅游、沟域经济等提供丰富的气象监测服务产品。主要功能包括:密云县气象数据监测显示和统计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预警、农业气象灾害损失评估、病虫害气象条件实时监测和预警、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发布。其中,该系统制作分发的部分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将链接到气象信息员管理平台中实时发布。

(九)人工影响天气防御工程

  随着本县人工增雨(雪)工作的开展,增加了水库蓄水,保证了农业用水需求,降低了火险等级,净化了空气。但由于其作业的特殊性,必须加强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人工影响天气安全。

(十)雷电灾害防御工程

  加强雷电防护、检测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技术性强的雷电防护与检测队伍。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加大检查和执法力度,对雷电防护不合格的单位,按照法律条规,限期整改,对安全防护措施不利或出现重大事故的,进行必要的处罚,并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加大对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的审核力度,使雷电防护技术在工程项目上得到根本的保证,确保工程项目安全合格使用。

(十一)气象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做好气象科普宣传活动,走进农村、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组织、接待社会团体进行参观,发挥气象科技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计划在葡萄集中种植区所在村,建立科普示范村,设立科普宣传墙(栏)、购置科普书籍等,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基地在教育宣传和灾害防御中的作用。通过深入开展宣传活动,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了气象,更加懂得气象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气象与科技、教育等部门的联合,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加强基地自身建设和科普宣传活动建设,使公众和社会更深层次地认识气象在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依托气象科普示范基地丰富的现代化气象观测资料,开展气象与科协等部门间广泛的科技合作,组织高层次的气象科普活动,加强管理、加强建设、加强联系、加强服务,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宣传功能,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大力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切实承担起对社会公众进行气象科普教育的职责。

六、保障措施

  为继续建设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两大体系,全面实现密云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目标,要从全局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从解决制约气象事业整体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措施,为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要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指挥机构,层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责任制,将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工作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切实加强各有关部门协作,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坚持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本规划与国家级、市级和行业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互动机制。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通报与协调机制,形成需求引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工作大格局。

  2.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标准建设。严格执行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依法防灾减灾水平。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强化公众的防灾意识,充实公众的减灾知识,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开展科普讲座、座谈、展览、演练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站等媒体和渠道,宣传和普及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知识,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4.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要统筹好中央、地方和自有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渠道,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建设专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和单位自筹等多元化投资渠道,通过政策倾斜、财政保障等措施统筹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从实际出发,细化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分层次有侧重地将气象发展纳入各类规划以及投资计划中。

  5.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防灾专业技术队伍,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综合气象观测、技术保障与信息加工、气象科研开发、气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通过举办业务培训、开展日常训练等方式,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强化对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推进专业技术岗位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参加培训学习。加强镇街(地区)、社区(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气象信息员协助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在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建立志愿者队伍,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镇街、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定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6.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深入开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新突破。


 关联内容
  关于印发门头沟区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 门政办发〔2023〕3号 
  关于做好2023年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相关重点任务的通知 京文物〔2023〕590号 
  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气办函〔2022〕172号 
  气象行政处罚办法 第42号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京政发〔2022〕24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京政发〔2022〕24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 国发〔2022〕11号 
  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 2022年8月15日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 2022年8月15日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 气办函〔2021〕68号 
  升放气球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令第36号 
  气象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令第39号 
  中国气象局关于修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的决定 中国气象局 令 第 38 号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19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 气办函〔2019〕122号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管理办法》的通知 气发〔2018〕117号  (2018/12/21)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 气发〔2018〕110号  (2018/12/19)
  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布《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等级》等10项气象行业标准的通告 气发〔2018〕97号  (2018/11/30)
  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布《桥梁设计风速计算规范》等14项气象行业标准的通告 气发〔2018〕79号  (2018/9/20)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科技成果业务准入办法(试行)的通知 气办发〔2018〕24号  (2018/8/29)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全国气象教学名师遴选办法》的通知 气发〔2018〕54号  (2018/7/13)
  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布《系留气球升放安全规范》等9项气象行业标准的通告 气发〔2018〕49号  (2018/6/26)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部门公职律师管理办法》的通知 气办发〔2018〕12号  (2018/5/28)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 气办函〔2018〕106号 
  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2015/6/1)

 关键字
  气象  规划  灾害  密云县
  密云县人民政府  密政发
 点击上述关键字,可查看更多对应内容信息。

 相关内容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 气发〔2018〕110号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 气发〔2018〕110号

 密云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密云县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密政发〔2012〕54号

 密云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密云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密政发〔2014〕13号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气象局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北京市建设工程防雷施工图审查及竣工验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京建法〔2017〕7号

 财政部 水利部 国土资源部 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农〔2012〕3号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市气象局关于印发《北京市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京应急规文〔2020〕2号


 搜索

上述内容如果没有如意的结果,可尝试调整关键字[]后再搜索

关键字之间分别添加空格、+、-表示同时包含、分别包含或排除关键字(示例:基本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业务&资讯 咨询&服务

公司注册

开办公司

社团组织

社保人事

电话:010-61256989

虚拟办公

税务业务

工商登记

挂靠公司

手机:17319287279(微信同号)

共享办公

资质办理

企业登记

法律事务

单间时租

知识产权

公司登记

网站建设

房屋租赁

法律事务

经营异常

银行业务

微信扫码

财务业务

咨询洽谈 · 预约考察
高效便捷

版权所有 @2020   联华众创空间  京ICP备18022180号-16

网站导航  Sitemap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
电话洽谈
手机洽谈
微信洽谈

微信扫一扫
洽谈沟通更便捷

返回顶部